讲故事
文章推荐
掌门人
首页 > 讲故事 > 讲故事
乡村志┃虞铭:仓前的别样体验
发布时间:2016-01-19    点击:
        仓前是一座江南典型的温婉小城,在杭城西北15公里处,京杭大运河尾段余杭塘河沿街而过。地处平野,水土肥沃,风景清秀,有寡山、吴山等,似青螺数点,活脱一幅米家山水画卷。仓前既有古典韵味,又饱含现代质感,有章太炎故居、四无粮仓陈列馆这样充满故事的国保单位,也有未来科技城、梦想小镇等朝气蓬勃的创业空间。当人们游走在未来与历史之中,颇有在出世和入世之间自由徜徉的别样体验。
        历史上,仓前因紧邻余杭旧县治,交通要隘,在唐末是拱卫杭城的龙泉都所在地。旧有龙泉观,唐代诗人张祜到访并留有诗句,北宋时改为灵源院,香火鼎盛,故仓前在古代又叫灵源,直到南宋时在此设立便民仓,遂有了现在仓前的名字。
       1636年10月,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乘船从余杭塘河途经仓前,“自松木场五里出观音关。西十里,女儿桥。又十里,老人铺。又五里,仓前”。他所见到的仓前,基本上就是现在仓前老街的底子了。徐霞客没有访到何朴庵,错失了寻胜的向导。而早他几十年的田艺蘅,在农历三月末,乘兴游仓前龙泉灵源禅寺,他写道:“莫谓寻春去已迟,我来犹及送春时。”寻胜的心情,总是意犹未尽的“莺语未调新出谷,花香欲落尚盈枝”。后来田艺蘅在仓前东北角的寡山建了别业,寡山海拔虽不足百米,却别有洞天,一时间陈应时、蒋灼、范禹臣等诗文名家前来唱游,石刻有“品嵓”二大字,又有“小小洞天,品嵓成仙。再加一口,妙品元田”十六字,为陈应时醉后书,甚奇古,这些刻字至今犹在。
        仓前,是宁静的,从容的。
        就像龙泉寺里的那棵大樟树,就像茧站前的一段鹅卵石驿道,就像老街墙界上清晰可辨的字迹。它们得是曾经历了怎样的故事,才会变得如此波澜不惊。而又都沉淀下来,一如夕阳下闲坐的老人,偶尔谈笑中的旧时颜色,还有一些住家像尚未脱线的纽扣,零星点缀在老街的襟袖间,尚延续着人间烟火,可以窥见江南旧时市井生活。没去棱角的石阶上,腰门虚掩,木排门敞开着,门边挂着丝瓜筋、葫芦。屋檐下,鸡在啄食,猫在晒太阳,狗在溜达。不经意间的一瞥,依然有劫后余生的古迹。就连略显穿越的方形电线杆,竟也是民国的工业遗存。
        走在这条静谧的老街上,就仿佛走在老人们的回忆中,沿街檐廊房、马头墙、石库门、屋梁雕饰,刻石字迹,都未曾刻意修缮,一不小心就会碰上一段历史或发现一种文化。老街1000米的长度,承载了千年的光影,尤其是晚清迷离的倒影,时不时地在老墙斑驳之间闪现。
        爱仁堂药铺旧址仍在,钱姓墙界清晰,仿佛店主钱坦还在售卖自制的“诸葛行军散”、“辟瘟丹”。价格公道,童叟无欺,口碑甚好,生意很不错。却忽然有一天,药铺被官府查封,店主钱坦被捕,此事竟成了晚清“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发端。“小白菜”毕秀姑原为仓前毕家塘人,而钱坦和杨乃武则素不相识,因杨乃武被诬告与小白菜奸情,以砒霜杀死小白菜丈夫,大堂上熬刑不住,便胡乱口供砒霜来自乘船过仓前时看见的爱仁堂,钱坦的不幸因此而起。140多年后的今天,除了仓前的爱仁堂药铺、秀姑桥外,凝固这段历史的还有仓前西南面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奇案展示馆。
        一间古屋,就像一把钥匙,随时都能开启一段历史。途经一座石库门,是仓前茧站。仓前,蚕桑之地,茧站收购的蚕茧质量一向很好,当年余杭县最大的绸布庄苏聚昌就从这里购入蚕茧,再用苕溪水制作成清水丝绵,久负盛名。而茧站附近的一段鹅卵石驿道,则是余杭东、西、北三路驿道中的东路驿道,自余杭县治东门部伍桥至横渎铺(今仓前镇),至灵源铺(今仓前高桥),至蒋公铺(今西湖区蒋村镇)。唐末黄巢兵乱,攻浙,凌文举主龙泉都,扼守要道,在此拱卫杭城。
        而在仓前茧站和爱仁堂药铺之间,就是仓前最为出名的章太炎故居了。墙界石上刻“章扶雅墙界”五字,故居原称“章六房”,是一座清代建筑,砖木结构,赵朴初题其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章氏族人自元代中期至明代洪武年间陆续迁入仓前,是当地一大族,儒医世家,家教甚严,自古有“妄自卑贱,足恭谄笑,为人类中最庸下者……尔曹当知之”的训诫。章太炎曾祖父名均,字安圃。祖父名鉴,字聿昭,自学成医。父亲名浚,字轮香,喜读书,藏书甚多。1869年,章太炎出生在这幢晚清木结构的临街建筑内,并在此度过了人生最初的22个春秋。章太炎故居坐北朝南略偏西,共四进一弄,进深42米,占地面积为68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11平方米,前三进是太平天国前造,第一进是街面房子,开过培昌南货店,属章氏义庄,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为楼房,楼下东间是太炎先生的卧室,西间是太炎先生兄嫂卧室,楼上是佣人卧室,过道东边房是太炎先生书房,书房前隔一小天井是厨房;第四进为民国初年建,原是太炎长兄椿柏住所,现为展厅。每进的主体均面宽三间、硬山顶,呈纵向逐层推高,并由东侧过弄前后贯通,各进间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
        故居展示了章太炎青少年时期故居的风貌。无论是“扶雅堂”的漏窗,还是后屋的“牛腿”,抑或是正厅的木饰,雕嵌镶饰技艺精湛,是集清代木雕精华之所在。
章太炎六岁入仓前私塾,九岁,外祖父朱有虔自海盐来,教授系统的文字音韵学教育,“时虽童稚,而授音必审,粗为讲解”,章太炎因而“稍知经训”。十三岁朱有虔归,由父亲课律诗和科举文字。光绪十六年(1890),到西湖畔诂经精舍,拜经学大师俞樾为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章太炎拍案而起,入上海强学会,投身维新运动。
        1903年,章太炎曾回家吃年夜饭,忽然一位老乡急急赶来报信,说是清廷鹰犬就要来捉拿他,遂辟入龙泉寺,躲过了一劫。龙泉寺遗址在老街西,始建于唐咸通七年(866),僧人善本建,径山法钦禅师曾受具于此。龙泉寺在宋治平二年(1065)改额灵源,几度遭毁,又分别于明代洪武、万历,清代乾隆年间几次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寺院改为校舍。在章太炎故居保存的云板,就是当年龙泉寺的遗物。
仓前,是梦想的,激越的。
        在这条老街的东延伸段上,还有另外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余杭四无粮仓陈列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题写馆名。它是仓前必去的几个地方之一。陈列馆内完好保存了四栋粮仓,均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661平方米。其中两栋为清道光年间的老式木房,曾是章氏私塾,新中国成立之初改作木板地垄仓,是全国首批“无虫”粮仓和“四无”粮仓旧址。仓前粮仓据说起源于南宋临安便民仓。临安为南宋杭州府名,余杭为属县,仓前属余杭县管辖,地处县城东面,便民仓是用来储存粮食供朝廷赈灾济民所用。一时漕运繁忙,余杭塘河又有运粮河之称。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在这条运粮河岸,一群20多岁的年轻人,让这里又因“粮仓”而闻名全国。他们凭着一腔热血,用简陋的仓储工具创业,以梦想创造价值,于1952年底首创全国“无虫”粮仓,打破了千年以来“粮食生虫,自古难免”的窠臼。1953年10月,苏联仓虫防治专家莫若洛夫到余杭县参观考察无虫粮仓后说:“这里的粮仓可以作为粮食保管工作的典范。”这群年轻人并没有把专家的赞叹放在心上而让自己止步,1954年底他们又创新出了全国首批“无虫、无霉、无鼠、无雀”的“四无”粮仓。1955年初中央粮食部总结余杭经验,将“四无”粮仓标准向全国推广。
        在余杭“四无”粮仓陈列馆里静静地看,默默地听,望着那些珍贵的历史影像和实物,我仿佛看见了熬夜蹲点,执著研究麦蛾习性的喻传秀,也忽然为邢福河、汪柏铭笑谈捉库里的老鼠,经常被咬了也不肯放手的情节而莫名感动,也忽然明白虞维忠为什么要坚持研究老鼠的习性,以至于当地人传说,他进来闻一下,就知道有没有鼠害。也深刻体会到了在2014年7月27日国家粮食局召开的全国粮食系统纪念“四无”粮仓创建60周年座谈会上,为什么把余杭“四无”粮仓精神提升为全国粮食行业精神。
        仓,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聚藏能量的处所,也是蠡测心灵和梦想的容器。
如今,余杭塘河岸上的12座高大平房粮仓蜕变为一幢幢创业粮库、梦想粮库,历史与未来同时呈现。在“粮仓”里,一群有梦想、有激情、有知识、有创意的年轻人,又将破解“无资本、无经验、无市场、无支撑”的“四无”难题。
       这不是一个隐喻。
       除了全国四大未来科技城之一的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阿里巴巴淘宝城等创业乐土外,新近,在信息经济的大背景下,仓前梦想小镇又扬帆起航,其核心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致力于成为天下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起步的摇篮。目前,梦想小镇的互联网村、天使村和创业集市三个先导区初具规模,17万方建筑已经建成投用,入驻创业项目达到240余个,创业人才2100余名,初步形成了一支以“阿里系、浙大系、海归系、浙商系”为代表的创业“新四军”队伍。这是一个不断生产梦想和实现梦想的地方。
        仓前是宁静的,也是激越的,它在千百年变迁中,始终保留着一些不变的东西,一些代代传承不断的东西,比如文脉,比如一种精神。仓前正在诠释历史与未来,保留与重生,现实与梦想,把握“变”与“不变”,尝试开辟纯旅游开发和城市化推进之外的第三条路径。你在仓前可以赛龙舟,掏羊锅,也可以好风凭借力,站上互联网+的风口。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一代掌门人----谭钟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