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秀
文章推荐
掌门人
首页 > 品牌秀 > 品牌秀
【西泠印社】与祖国同成长 老字号新攀登
发布时间:2024-11-20    点击: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与祖国同成长 老字号新攀登

 

 

  编者按:老字号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熠熠生辉。它们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以一种历久弥新的姿态,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从杭州王星记那精巧绝伦的扇艺,到楼外楼脍炙人口的佳肴;从方回春堂传承千年的中医药文化,到孔凤春散发出的古典幽香;这些品牌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创新精神的践行者。

  回望过去,老字号从传统中走来,向前眺望,老字号们积极拥抱变化、寻求突破。它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成功案例,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坚守初心、勇于探索的老字号企业,共同编织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文化图景,也是中国企业永远值得学习的新攀登精神。

  值此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每日商报推出“老字号新攀登”系列报道,以老字号的创新与创造,献礼国庆。

 

【西泠印社】与祖国同成长  老字号新攀登

西泠印社

老字号 新攀登

 

 

 

“天下第一名社”的金石缘

西泠印社打造全新公共文化空间

■传承理念

 

  时至今日,西泠印社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之宗旨,融诗书画印于一体,已成为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艺术团体,在国际印学界享有崇高地位,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

 

 

     

  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也是海内外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专业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

 

 

老字号 新攀登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天下第一名社”是这样炼成的

     

         

  西泠印社社址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西麓,南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占地面积595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090.29平方米,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社址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胜”之誉。

 

  西泠印社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吴隐、叶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1913年,近代艺坛巨擘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

 

  2006年,“金石篆刻(西泠印社)”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9年,由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一步确立了西泠印社作为篆刻传承代表组织和国际印学中心的地位。

 

 

老字号 新攀登

 

西泠·武林美术馆开馆啦

打造全新公共文化空间

 

 

  9月29日,西泠·武林美术馆正式启用。开馆当日,“仰之弥高——西泠印社社藏菁华展”随之拉开帷幕。

 

  在本次展览中,记者看到,不光有西泠印社从印社庋藏中特选的建社以来捐献的涵盖古代印章、印谱、书画作品、文献资料、明清家具等多种门类的109件精品。还有各种惊喜,比如建社初期社员李叔同皈依佛门后捐赠给西泠印社的印章;张鲁庵、王福庵、张宗祥等人亲属按照先人遗嘱赠予印社的毕生收藏等。

 

  除特展外,记者发现,西泠印社美术馆还同期推出7大展览,彰显西泠印社社员、艺术家赓续历史文脉、紧扣时代脉搏、贴近人民群众的艺术思考和创作图景。

 

  当记者走到西泠书房旗舰店时,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公共文化空间。

 

  据工作人员介绍,西泠书房旗舰店是西泠印社集团旗下集文化展示、品牌宣传、资源互动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围绕西泠印社文化特质,依托产业资源,具备图书阅览、产品展销、非遗研学、艺术雅集、鉴定评估、茶咖休闲、成果展示等业态。作为西泠印社百年产业的线下实体,既能作为西泠印社社员、艺术家进行创作交流的基地,亦是集团对外的重要展示窗口之一。

 

  西泠书房旗舰店位于西泠·武林美术馆主入口的一楼和负一楼。负一楼提供传统文房、清供雅玩、文创周边、专业图书、篆刻印章、名人字画等展销服务,并配套研学体验教学区。一楼不但有产业精品区,还有书房咖啡吧。

 

  “西泠·武林美术馆将持续举办3个月的开馆季活动,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立体化的文化服务。”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道。

 

  记者逛完整个美术馆后发现,这里不仅仅可以看到各种传统金石精品,感受传统文化之美,还给市民提供了西泠书房旗舰店这样一个好看、好玩、有意思的公共文化空间。大家有空可以来打卡啦!

 

 

■记者手记

 

 

 

  创立以来,西泠印社始终以一种现代意义的社团组织形式从事古典的艺术探索,以宽松的运作理念主张艺术的多元性,延续着创社以来每年春秋两季雅集、逢五、逢十周年庆典和社员不定期聚会的社团运行模式。每年以孤山社址为中心,公祭印学先贤、举办社员作品和藏品展览、开展学术研讨和交流等活动,诗词吟咏、笔墨酬唱、赏鉴珍藏、品茗清谈均无不可,在传统文化土壤日渐衰微的当代文化环境下,依然生动完好地保存着具有传统文人气质的文化形态。

 

 

 

 

内容来源:每日商报

商报记者:方薇

视频:梁孟澄

制图:沈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