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我和你说》推出《行走七十年——听老字号讲新经济》系列报道。要来说说,七十年来,杭州各家老字号背后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说的这家老字号,五代传承,一双巧手,成就今日绝代风华!
“富二代”、“星三代”,大家都听说过,眼前的这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铜四代”。
朱炳仁出身在绍兴书香门第,他的太祖父在当地石灰桥开铜铺,朱炳仁的爷爷,把铜铺迁移到鲁迅故居旁的北后街。在杭州河坊街207号,江南铜屋里,陈列着上世纪40年代的铜制品。
“那个时候,铜铺主要是做家庭的实用品,比如说火锅、烫炉子、脸盆等等,这些东西在当时,还是比较流行的,上面手工做出来的花纹,都是莲花、蔓草等一些吉祥的图案。”朱炳仁说。
后来的几年,铜作为战略物资,被用来生产武器。普通人在市面上很难买到铜制品,也断代过一阵子。朱炳仁的爸爸朱德源,有段时间都没摸过铜,而是去写书法了,在浣沙路开设了“朱德源书画社”。
改革开放以后,有不少人找朱德源写公司的招牌字,他马上想到他们家是世代做铜制品的,能不能重拾老手艺,做一块铜字招牌。
“我父亲就把我们几个孩子一起叫去,大家把留下来一些老的工具拿出来,几乎已经断掉的打铜的手工艺行业,又被我们给接上了。”朱炳仁回忆起父亲说。当时,他们把口碑做出来之后,几乎整个杭城的铜字招牌,都是朱家做的。
铜不仅可以做招牌、装饰,还能做建筑。现在的雷峰塔,就是中国第一座彩色铜雕宝塔,你知道用了多少铜吗?足足280吨!在江南铜屋里,还有一座按1比20比例缩小的雷峰塔艺术品。
现在在中国,包括桂林铜塔、峨眉山金顶在内的十大铜建筑,都出自朱炳仁之手,他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朱府铜艺”成为国家商务部首批的“中华老字号”。
从老字号中焕发出活力,创造新经济,就是“铜五代”朱炳仁之子朱军岷要做的事。他原本是名校毕业,但是放弃铁饭碗,将铜进行到底。2007年,用量120吨铜,占地3000平方米的江南铜屋,正式开门迎客。2008年朱军岷创立了以父亲名字命名的铜家居品牌——朱炳仁铜。
G20杭州峰会、金砖国家峰会、进博会等会议上,都能看到朱炳仁的作品。在江南铜屋的地宫里,国礼级别的庚彩瓷瓶,就被做成装置艺术展出。